千屈菜

千屈菜

千屈菜,中药名。千屈菜为千屈菜科植物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.的全草。

基本信息

中文名称
千屈菜
英文名称
qianqucai
拉丁学名
Lythrum salicaria L.
性味归经
味苦;性寒。归大肠,肝经。
分布区域
全国各地
别名
对叶莲、鸡骨草、大钓鱼竿、乌鸡腿、对牙草、铁菱角、败毒草、蜈蚣草、水槟榔、水柳、马鞭草、棉包根、哮喘药
被子植物门
$ {productTcm.gang}
桃金娘目
千屈菜科
千屈菜属
千屈菜

主治

用于痢疾,泄泻,便血,血崩,疮疡溃烂,吐血,衄血,外伤出血。

相关配伍

1、治痢疾:千屈菜15g,陈茶叶12g。水煎服。(南药《中草药学》)

2、治肠炎,痢疾:千屈菜15g,马齿苋15g。水煎服。(《食物中药与便方》)

3、治高烧:对叶莲30g,马鞭梢15g。水煎服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
4、治吐血,衄血,便血:千屈菜15g,墨菜15g,红枣5个。水煎服。孕妇忌服。(《食物中药与便方》)

5、治溃疡:千屈菜叶、向日葵盘。晒干,研开,先用蜂蜜搽患处,再用药末敷患处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6、治外伤出血:千屈菜鲜草捣烂绞汁,外用。或干草研末撒布上包扎之。(《食物中药与便方》)

7、治血瘀经闭:千屈菜12g,红花9g,水煎,酌加黄酒和服。(《宁夏中草药手册》)

8、治伤寒,副伤寒:千屈菜30g,水煎服。(《食物中药与便方》)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10-30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敷;或捣敷;或煎水洗。

使用注意

孕妇禁服。

采集加工

秋季采收全草,洗净,切碎,鲜用或晒干。

形态特征

千屈菜,多年生草本,高30-100cm。全株有柔毛,有时无毛。茎直立,多分枝,具四棱。叶对生或三叶轮生;叶片披针形或阔披针形,长4-6(-10)cm,宽8-15mm,先端钝形或短尖,基部圆形或心形,有时略抱茎,全缘,无柄。花生叶腋组成小聚伞花序,花梗及总梗极短,花枝呈大型穗状花序;苞片阔披针形至三角状卵形,长5-12mm;萼筒长5-8mm,有纵棱12条,裂片6,三角形;附属体针状,直立,长1.5-2mm;花瓣6,红紫色或淡紫色,倒披针状长椭圆形,基部楔形;雄蕊12,6长6短6,伸出萼筒之外;子房无柄,2室,花柱圆柱状,柱头头状。蒴果扁圆形,苞于萼内。种子多数,细小。花期7-8月。

生长环境

生于河岸、湖畔、溪沟边和潮湿地。

鉴别

茎呈方柱状,灰绿至黄绿色,直径1-2mm,有分枝,质硬易折断,断面边缘纤维状,中空。叶片灰绿色,质脆,多皱缩破碎,完整叶对生或3片轮生,叶片狭披针形,全缘,无柄。顶端具穗状花序,花两性,每2-3朵小花生于叶状苞片内,花萼灰绿色,筒状;花瓣紫色。蒴果椭圆形,全包于宿存花萼内。微臭,味微苦。

药理作用

降血糖作用;抗菌作用;止血作用。


用户中心 购物车
消息 收藏
在线客服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