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黄芪最主要的药理作用是“益气固表”,可以“利水”,也可以“托毒生肌”。凡是气虚、气血不足、中气下陷的情况,都可以用黄芪来补气。体质虚弱,容易疲劳,常感乏力,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。
1、感冒发热、胸膈气闷、肠胃有积滞者勿用。
2、实证(如急性肠胃炎)及阳盛阴虚(如高血压)须慎用。
3、恶龟甲,两者不宜一同入药。
4、肺结核有发热、口干唇燥、咯血症状者不宜单独服用。
5、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不宜服用。
6、孕妇不宜长久大量服食。
7、痰湿体质、阴虚体质、气郁体质不宜食用。
8、身体健康人群春天最好不要服用黄芪
这是因为中医上认为春天的主要功效就是生发,所以身体需要进行宣发,如果服用黄芪那么宣发的过程就会受到影响,并不利于身体健康。
9、不适合将黄芪泡水喝的人群
黄芪属于一种中药材,所以并不会所有人都可以服用黄芪,也并不是所有人在服用黄芪之后身体都能够更加健康。黄芪适合一些气虚脾湿患者服用,这类型的患者身体症状表现为肌肉酸软以及虚胖,特别是腹部的肌肉最为松软。
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体质属于比较干瘦结实的,那么就说明你不适合服用黄芪,否则健康会受到影响。除此之外,如果女性在月经期间以及怀孕期间不适合服用黄芪,同时感冒患者服用黄芪一定要等身体恢复健康之后。
10、黄芪泡水的副作用
上面我们和大家说了,黄芪属于一种中药材,如果没有科学的服用很容易对身体产生副作用。具体的将黄芪泡水服用后的副作用如下:身体失眠多梦、咽喉疼痛、头晕脑胀、睡眠质量下降、血压升高以及面红耳赤、心烦意乱等。并且身体的不舒服症状不仅不能够消失,甚至还有可能越来愈严重。
易虫易霉,易受旱情影响,生长期1-3年,生长期3年以上,生长期易受行情影响,种植费工时,采挖(摘)加工费工时,常用大宗,家种主供,滋补,汤料
春、秋季采挖,除去泥土、须根及根头,晒至六七成干,理直扎捆后晒干。
内服:煮散剂,3~5g;或入丸、散。
黄芪含皂甙、蔗糖、多糖、多种氨基酸、叶酸及硒、锌、铜等多种微量元素。
日常用法:9~30g,煎汤、含服均可,可用黄芪5~10g,开水泡10~20分钟后代茶饮用,可反复冲泡。
补气升阳多蜜炙用,其余皆生用。
家庭养生用,可用黄芪5~10克,开水泡10~20分钟后代茶饮用,可反复冲泡。
用黄芪50克左右煎汤,用煎过的汤做饭或粥,有很好的补气功效。
在烧肉,或烧鸡、鸭时,放一些黄芪,可增加滋补作用。
1、生吃
黄芪洗净,直接放入嘴中生嚼。
2、泡茶
黄芪20g。水煎代茶服用,可治身体困倦无力、气短。易体乏倦怠者多喝黄芪水,可以使精力倍增。
3、煮粥
黄芪30g,大米50g。水煎黄芪,去法取汁。大米淘洗干净,放入药汁中煮粥,汤稠时加红糖少许即可食用。
补气固表,托毒排脓,利尿,生肌。用于气虚乏力、久泻脱肛、自汗、水肿、子宫脱垂、慢性肾炎蛋白尿、糖尿病、疮口久不愈合。
1、提高人体免疫力,预防感冒
随着春天的到来,很多人出现了感冒咳嗽的情况,对于抵抗力下降的人来说,身体感冒咳嗽的情况总是反反复复,很难痊愈。其实经常饮用黄芪水,能够很好的帮助人体提高免疫力,对于预防感冒是有一定的效果的。经常感冒的人,平时要注意做好保暖工作,出门尽量佩戴口罩,这样能够更好的保护呼吸系统,避免咳嗽的情况加重。
2、扩张血管,促进人体血液循环
人体到了一定年龄后,身体容易出现血液粘稠的情况,血管也会逐渐失去弹性,这个时候经常喝黄芪水,能够很好的帮助人体扩充血管,促进身体内的血液循环,同时还能够维持人体血压稳定,减少人体出现血栓的概率。
3、消肿利尿,促进体内水分循环
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喜欢喝水,经常久坐,时间长了人体就容易,出现缺乏水分的情况,脾胃系统就会受到影响。当人体内水分调节能力下降的时候,很多人就可能会出现水肿的状况。这个时候经常喝一些黄芪水,能够很好的促进人体水分循环,对于改善人体浮肿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。
4、补益气血,养护肺部健康
黄芪具有很好的补益气血的效果,对于体内气血虚弱的人来说,在平时经常喝一点黄芪水,能够很好的补益气血,对于手脚冰凉具有很好的缓解效果。同时还能够补益肺气,对于保护肺部健康也是有帮助的。
根圆柱形,有的有分枝,上端较粗,略扭曲,长30~90cm,直径0.7~3.5cm。表面淡棕黄色至淡棕褐色,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横长皮孔,栓皮易剥落而露出黄白色皮部,有的可见网状纤维束。质坚韧,断面强纤维性。气微,味微甜,有豆腥味。
①小便不通。用黄芪二钱,加水二碗,煎成一碗,温服。小儿减半。
②酒疸黄疾(醉后感寒,身上发赤、黑、黄斑)。用黄芪二两、木兰一两,共研细。每服少许。一天服三次,酒送下。
③白浊。用盐炒黄芪半两、茯苓一两,共研细。每服一钱。
④萎黄焦渴(每与痈疽发作,先后伴随)。用黄芪六两,一半生焙,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;另用甘草一两,也是一半生用,一半灸黄。二药共研细。每服二钱,一天两次。也可以煎服。此方名“黄芪六一汤”。
⑤老人便秘。用黄芪、陈皮各半两,研细。另用大麻子一合,捣烂,加水揉出浆汁,煎至半干,调入白蜜一匙,再煮过,把黄芪、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。两服可通便。可以常服。
⑥血淋。用黄芪、黄连,等分为末,加面糊做成丸子,如绿豆大。每服三十丸。
⑦少淋。用黄芪、人参,等分为末。另用萝卜四、五片,加蜜二两,稍稍灸过后,蘸药末吃下,以盐水送服。
⑧吐血。用黄芪二钱半、紫背浮萍五钱,共研为末。每服一钱,姜蜜水送下。
⑨咳脓咳血,咽干(这是虚热,不可吃凉药)。用黄芪四两、甘草一两,共研为末。每服二钱,热水送下。
⑩肺痈。用黄芪二两研细,每取二钱煎汤服。一天可服三、四次。
⑪甲疽(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)。用黄芪二两、茹一两,醋浸一宿,加入猪油五合,微火煎成二合。去渣,取脂涂疮上。一天三次。
⑫胎动不安(腹痛,下黄汁)。用黄芪、芎各一两,糯米一合,水一升,一起煮到半到。分次服下。13、阴汗湿痒。用黄芪酒炒后研细,切熟猪心蘸着吃,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