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刺黄柏

安徽刺黄柏

为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茎枝。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湖北等地。茎枝入药,性寒味苦,具有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之功效。常用于湿热痢疾,泄泻,黄疸,淋浊,带下,疮疡,咽喉肿痛,目赤肿痛。

基本信息

中文名称
安徽刺黄柏
英文名称
anhuicihuangbai
拉丁学名
Berberis anhweiensis Ahrendt
别名
黄柏、刺黄柏、三颗针
被子植物门
双子叶植物纲
毛茛目
小檗科
小檗属
安徽小檗
药品摘录
中华本草
药材来源
为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茎枝
性味归经
味苦;性寒。归肝;胃;大肠经
产区分布
安徽、浙江、湖北

安徽刺黄柏的采收储存

秋季采收茎枝,去叶,洗净,晒干

安徽刺黄柏的用法用量

内服煎汤,10-15g。外用适量,煎水熏洗。

安徽刺黄柏的功效与作用

清热燥湿泻火解毒。主湿热痢疾;泄泻;黄疸;淋浊;带下;疮疡;咽喉肿痛;目赤肿痛

生理特性

落叶灌木,高1-2米。小枝稍有棱角,老枝黄色或暗棕色,具条棱,有少数黑色疣点,刺单生或3叉,长1-1.5厘米。叶薄纸质,近圆形或宽椭圆形,叶片长2-6厘米,宽1.5-3厘米,先端圆钝,基部楔形,下延,上面深绿色,中脉和侧脉隆起,背面淡绿色,中脉和侧脉明显隆起,两面网脉显著,无毛,叶缘平展,每边具15-40刺齿;叶柄长5-15毫米。总状花序具10-27朵花,长3-7.5厘米,包括总梗长1-1.5厘米,无毛;花梗长4-7毫米,无毛;苞片长约1毫米;花黄色;小苞片卵形,长约1毫米;萼片2轮,外萼片长圆形,长2.5-3毫米,宽1.3-1.5毫米,内萼片倒卵形,长约4.5毫米,宽约3毫米;花瓣椭圆形,长4.8-5毫米,宽约2.5毫米,先端全缘,基部楔形,具2枚分离腺体;雄蕊长约3毫米,药隔不延伸,先端平截;胚珠2枚。浆果椭圆形或倒卵形,长约9毫米,直径约6毫米,红色,顶端不具宿存花柱,不被白粉。花期4-6月,果期7-10月。

产 地

安徽、浙江、湖北。生于山地灌丛中、林中、路旁或山顶。海拔400-1800米。

[1] 

采集加工

秋季采收茎枝,去叶,洗净,晒干。

入药部位

茎枝。

药材性状

茎枝圆柱形,稍直,多分枝,直径1-5mm,长短不一。表面黑褐或棕黑色,具纵皱纹,针刺多单一,稀三叉。质硬,易折断,折断面纤维怀;横切面皮部淡黄色,木部黄色,有较密放射状纹理,髓部较小,黄白色。气微,味苦。以茎枝粗壮、断面色黄者为佳。




上一味药材: 暗鳞鳞毛蕨 下一味药材: 昂天莲
用户中心 购物车
消息 收藏
在线客服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